3月5日,马英九先生参观了正在台北市孙中山纪念馆举行的“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
该展览由宋庆龄基金会与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联合举办,展品中有7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北京宋庆龄故居所珍藏的56件文物是首次在台展出。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台湾民众对宋庆龄知之不多,过去岛内曾忌谈宋庆龄。这次两岸合力,使宋庆龄珍贵文物来台与孙中山的文物一起展出,极为难得。2月19日开展至今,平时观众每天四至五千人,假日则高达万人以上,甚受民众的喜欢。展览将延续到3月27日。
马英九与陪同的台“教育部长”吴清基、“国父纪念馆馆长”曾坤地、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等,先赴大厅向孙中山铜像致敬,随后进入展场参观。
马英九对这一展览充满好奇心,仔细观看了珍贵的孙宋文物。他对于宋氏三姊妹在威斯瑞安女子学院的注册登记表、宋庆龄手绘孙中山右手形状的信件、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结婚礼物毛瑟手枪、宋庆龄父母所送的苏绣“吉庆有余”百子图被面、孙中山签署遗嘱的钢笔、东征时使用的地图、中山舰模型等文物特别感兴趣,一再询问解说员并浏览甚久。
台湾民众关心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甚受台湾民众的喜欢,原因之一在于展览的可观性。展览通过珍贵文物、图片、史料的铺陈,让台湾民众更加认识孙中山奔走革命的艰辛岁月,以及他与宋庆龄为了共同理想,一起走过的不平凡岁月。据主办机构提供的资料,这些展品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一、结婚礼物——毛瑟手枪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婚礼。在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的礼物是一支手枪。他说:“这支枪配了二十颗子弹,十九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是危急时留给自己的。”
当时,孙中山的处境十分危险。作为最重要的纪念品,宋庆龄终其一生都精心地收藏着这支手枪。几十年来,这支枪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不仅是孙中山与宋庆龄爱情的见证,也体现了宋庆龄为革命不畏艰险的精神。
二、绘出孙中山右手的信件
这封宋庆龄写给孙中山的二女儿孙婉的信件,没有标明具体日期,但可以确定写于1915年以后。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宋庆龄最早期的手迹之一。
这封信共两页。第一页为英文信件,写到:“给你父亲买一副小山羊皮手套,我将十分感谢。我不确切知道你父亲的手套尺码,大概是7号。这里是个图样。”
第二页是一张用铅笔绘成的图样,画的是孙中山的右手轮廓。遥想当年,孙中山先生把手放在这纸上,宋庆龄仔细地勾画图样。这两位举世闻名的人,也有着如俗世夫妻一般温暖恬淡的生活细节,令人感慨。
孙婉生前认真保存这封信件。1979年她在澳门去世。1984年,孙婉的女儿戴成功,将这封信捐给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三、注册登记表
宋庆龄14岁时带着妹妹宋美龄去美国求学,15岁考入美国乔治亚州梅肯市威斯瑞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当时,三姐妹同在该院读书。这是当年三姐妹在学院注册登记表上的签名:宋霭龄18岁、宋庆龄15岁、宋美龄10岁。
四、绣服
宋庆龄的父母起初反对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但是他们最终承认了这桩婚姻,为女儿补送了一些陪嫁,包括苏绣百子图被面、母亲结婚时的绣服、一套五彩咖啡具、一套家具等。这套绣服是其中最珍贵的一件。宋庆龄对其非常珍爱,因为这不仅是母亲的物品,更是她的家族承认她与孙中山的婚事的证明。
五、苏绣“吉庆有余”百子图被面
这条苏绣百子图被面也是宋庆龄的父母补送的嫁妆之一。被面上绣有100个神态各异的男孩,还绣有“吉庆有余”、“多福多寿多男”等吉祥话,是父母对她的美好祝愿。
六、鸽子形状的胸针
宋庆龄喜欢鸽子,不仅因为它们文雅、温顺而执着,更因为它们象征着和平,也是孙中山十分喜爱的动物。宋庆龄一生中极少佩戴饰物,在她所珍藏的屈指可数的饰品中,就有一枚雕刻着和平鸽形象的玉石胸针。她日常使用的物品中,很多都装饰有鸽子图案。例如,酒杯、玻璃杯、熏香炉、信纸、信封、请柬等等,不胜枚举。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庆龄对鸽子的喜爱。和平鸽,寄托着宋庆龄的信念和理想,也寄托着她对孙中山先生的追思和怀念。
七、遗嘱笔
1925年1月,孙中山因病住进协和医院,经医生诊断为肝癌晚期,已无法治疗,于是转入北京铁狮子胡同改请中医调理。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的病情开始恶化,一些国民党要员主张孙中山留下遗嘱,“作为本党永远遵守的信条”,便由孙中山口述,汪精卫、陈友仁等笔录立下了三份遗嘱。当孙中山看到宋庆龄极为伤感的神情时,便没有在遗嘱上签字。
3月11日,孙中山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的女婿戴恩赛拿出自己的笔递给孙中山,中山先生用它在遗嘱上签了字。这支笔一直由戴家保管,1984年由戴恩赛的女儿戴成功捐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